純粹野性的藍調搖滾電流——AC/DC,燭光商行Candlelight Records & Audio | 黑膠音響專賣店

  • 訂單查詢
    聯絡我們
    購物說明
    訂閱電子報
我的購物車
讀取中...請稍候

純粹野性的藍調搖滾電流——AC/DC

  • 分享文章到

「風格?我不認爲我們有什麼風格!我只是把吉他插上電,然後賣力去彈,那就是我的風格 ⋯⋯也可以說,我沒有風格!」 —— Angus Young 

"Style, I didn't think we had any! I just plug in and hit the thing really hard. That's my style...or lack of one!"

 

Intro

AC/DC是一支澳洲搖滾樂團,於1973由來自蘇格蘭的兄弟檔Malcolm Young和Angus Young共同創立,他們追求彈奏最單純、原始的搖滾樂,看似不加思索,卻相當精準且有勁道地扯出藍調與硬搖滾撼動人心的魅力。Aerosmith的主唱Steven Tyler將其形容為「從天而降的雷聲,就如同電流一般穿透你的身體(The thunder from down under that gives you the second most powerful surge that can flow through your body.)」,精準描述出他們如雷貫耳的樂音。

也因為這份「簡單」,讓AC/DC經常被吐槽每張專輯聽起來都一樣,但他們似乎對此有所意識,並且也不大介意。「我已經受夠大家說我們做了11張聽起來一模ㄧ樣的專輯了,實際上我們明明就做了12張聽起來一模一樣的專輯(I'm sick to death of people saying we've made 11 albums that sounds exactly the same. In fact, we've made 12 albums that sound exactly the same)」,AC/DC的主奏吉他手Angus Young曾這樣自嘲。

AC/DC雖是一支重搖滾樂團,但實際上影響他們更深的是1950年代的早期藍調與搖滾樂。他們在演唱會時,便經常安排Chuck Berry、Buddy Holly、Little Richard 和 Jerry Lee Lewis的曲目,這使得他們的音樂同時充滿著流行樂史之初傳統藍調搖滾的色彩。Angus Young經典的「鴨子步(Duck Walk)」也是致敬搖滾先鋒Chuck Berry。

1973年還在唸高中的Angus Young經過姐姐的建議後,乾脆省下衝回家換裝的麻煩,將當時的高中制服(日後改為小學生制服)當作舞臺服裝,此後Angus的School Boy造型便成為樂團經典的識別形象。只要看到「小學生制服」、「閃電」、「惡魔角」等符號,便知道即將奏起AC/DC。喜劇風格,略帶滑稽的演出形象,搭上簡單硬朗的吉他和弦,在其他樂團追求更複雜、精緻、高技術性的作曲方式時,反而讓AC/DC顯得相當獨特。

 

組成與命名

Malcolm和Angus來自一個熱愛音樂的家庭,哥哥George Young更創立了The Easybeats這支1960年代中期澳洲最成功的樂團。當初在思索樂團名稱時,他們的姐姐Margaret Young在一臺縫紉機上看見AC/DC的字樣,即「直流電/交流電」的縮寫。他們認為這個帶「電」的名稱很適合表現樂團在音樂性上的力道,便以此命名。樂團團名通常寫作「AC/DC」,澳洲人常念作「Acca Dacca」,這樣的名稱也的確表現出了他們充滿遒勁力道的曲風與強烈剛硬的電吉他音色。

有趣的是,AC/DC在美國俚語中有雙性戀的意思,更有宗教團體指控AC/DC代表「反基督/惡魔之子」,因此如此一支直男搖滾團體早期花了許多心力描述縫紉機的故事,並且不斷強調自己是異性戀者,更非撒旦崇拜者。Angus Young曾說:「我們不是黑魔法撒旦崇拜者,我不會把血當飲料喝。我是會穿黑色的內褲,但也就只是這樣而已(We're not black magic satanists. I don't drink blood. I may wear black underpants now and again, but that's it.)。」

 

成員變更

樂團成員經歷數次變更,在1974年確定陣容為主奏吉他手Angus Young、節奏吉他手Malcolm Young、貝斯手Mark Evans、鼓手Phil Rudd,並招募Bon Scott擔任主唱,George Young則擔任製作人。在AC/DC於焉成為一檔「家族企業」的1975年,他們發行首張專輯《High Voltage》。同年年底發行專輯《T.N.T》,當中的單曲〈It's a Long Way to the Top (If You Wanna Rock 'n' Roll)〉引領AC/DC成為澳洲史上最受歡迎也最成功的搖滾樂團。

 

英國金屬新浪潮運動

Bon Scott加入後,AC/DC在澳洲與歐洲一直維持著高人氣,也對Iron Maiden 、Saxon、Def Leppard等在1970年代末期崛起的重金屬樂團產生一定影響力。在前述樂團於英國和歐洲掀起「英國金屬新浪潮運動(New Wave of British Heavy Metal,縮寫為NWOBHM)」之後,重振了英國的重金屬氣象。在Black Sabbath、Led Zeppelin、Deep Purple重金屬三大元老樂團逐漸衰弱之際,AC/DC和Thin Zizzy、Judas Priest、Scorpions、Motörhead等樂團以第二代重金屬/硬搖滾樂團之姿,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彼時英國的經濟與社會動盪,重金屬樂迷於是成為與龐克運動平行的次文化社群,主張脫離現實,追求藝術與技術性。以異性戀白人男性為主體的社群訴諸陽剛強烈的樂音,試圖滿足對自由與野性的渴望,找回「被壓抑的」男子氣概,凝聚濃烈的男性情誼與雄性荷爾蒙。

 

主唱Bon Scott死亡,Brian Johnson繼任主唱

1980年,剛發行《Highway to Hell》的AC/DC,剛結束一系列巡演,聲勢如日中天,正著手錄製新專輯。然而在2月20日的上午十一點,前一晚在俱樂部參加飲酒比賽的Bon Scott卻被朋友發現昏迷在車中,隨後被醫院宣告死亡,死因是「睡夢中嘔吐導致窒息」,驗屍報告則顯示「急性酒精中毒」。

Bon Scott驟逝讓AC/DC遭受了巨大打擊,成員們甚至曾經考慮解散樂團,但Bon的父母在喪禮上拜託他們把樂團堅持下去,因此,他們決定開始尋找新主唱。

Bon曾和Angus提過Brian Johnson這位前Geordie主唱,說他是位「偉大的搖滾歌手」並且頗有Little Richard的風範。Little Richard是Bon最崇拜的搖滾明星,為了延續Bon的意志,他們遂決定邀請Brian Johnson擔任新主唱。而Brian的加入果然不負眾望,他高亢激昂卻穩健的歌聲和Bon的野性不羈不同,卻完美襯托了AC/DC的粗獷生猛的吉他線,為他們簡潔的編曲增添了一絲華麗。為了紀念Bon Scott,樂團發行專輯《Black in Black》,製作水準不僅完全沒有因為更換主唱下滑,甚至成為他們史上最暢銷,也在搖滾史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唱片。

時至今日,AC/DC在全球的唱片超過2億,是全球音樂史上銷量第11名的音樂人,更是世界上第二暢銷的重金屬樂團(僅次於Led Zepplin)。專輯《Back in Black》更成為全球銷售量第二名的經典唱片,總銷量達到5000萬張,僅次於Micheal Jackson的《Thriller》。

 

《Dirty Deeds Done Dirt Cheap》

1976發行,可以譯為「髒事雜事便宜幹」,描述一名硬漢以超低價的收費,幫助他人解決包含校園混混找碴、受渣男玩弄、分手問題在內的各種疑難雜症。或許也可以解釋為AC/DC創作與表演時的初衷,以直接暴力的方式解決各種搖滾問題。經典的封面站著各種眼睛打上馬賽克的謎樣人物,由搖滾史上最知名的設計工作室Hipgnosis設計。

 

《Highway to Hell》

1979年發行,同名單曲〈Highway to Hell〉是筆者私心最愛的公路搖滾單曲,開上高速公路的時候播一曲,可以航向地獄的盡頭。在澳洲墨爾本,更有一條巷道在2004年被命名為「AC/DC Lane」。

 

《Back in Black》

1980年主唱更換為Brian Johnson後發行的首張專輯,樂團為了紀念Bon Scott發行,全黑的封面也是為了弔唁Bon而設計。獲得美國唱片業協會的2×鑽石唱片認證,樂團史上最暢銷的專輯,你也可以再貢獻一張銷量。

 

《For Those About to Rock We Salute You》

1981年發行,是AC/DC第一張在美國告示牌排行版排名第一的專輯。Brian Johnson的加入為樂團重塑了一種更加笨重卻同時更華麗雄偉的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