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最華麗的詠嘆調——英國傳奇樂團QUEEN,Candlelight Records & Audio

  • Track order
    Contact us
    Shopping Info
    Subscribe email
Shopping cart
Loading...Please wait

搖滾最華麗的詠嘆調——英國傳奇樂團QUEEN

這支英國史上最知名的樂團成立於1970年,由主唱Freddie Mercury、吉他手Brian May、鼓手Roger Taylor、貝斯手John Deacon組成,其中Freddy創作了包含〈Bohemian Rhapsody〉在內樂團大多數的詞曲,但每位團員均有經典的代表作。

 

樂團的風格融合了諸多搖滾樂以外的元素,包含歌劇、Music Hall(流行於1800和1900年代的歌舞雜耍表演)、民俗音樂、福音歌曲、散拍爵士(Ragtime)和迪斯可等等,這使得他們能夠塑造一種嶄新且宏大的的聲響,多變的曲風有時是流行,有時是歌劇,甚至有時聽來像是重金屬,對搖滾樂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們被視為浮誇搖滾的縮影,現場演出時舞臺上精心製作的佈景和煙霧彈、閃光燈等等機關和主唱Freddie Mercury自負且極具魅力的演出相輔相成,帶來極高的戲劇張力,宛如一場搖滾音樂劇。

 

 

 

組建與命名

 

1963年,從小跟著父親學習音樂的Brain May當時16歲,他想要一把好一點的電吉他,但家中的經濟狀況無法負擔樂器的高昂開銷,於是他們決定自己動手「做一把」,這便是May最珍惜的招牌吉他「Red Special」。這對父子花了整整兩年,打磨從百年老舊壁爐上拆下的木頭,加上腳踏車零件、珍珠母貝鈕扣、媽媽的棒針製琴,創造了Brain May的傳奇吉他得天獨厚的音色。May極其珍愛「Red」,在巡迴演出時甚至會派專人保護它。

 

 

1967年,在倫敦帝國學院念物理與天文學的May和就讀伊令藝術學院的Tim Stafell組了一個叫做Smile的樂團,隨後牙科學生Roger Taylor也加入成為鼓手,也是在當時,他們結識了Stafell 的同學Freddie Mercury。原先就是Smile粉絲的Freddie,在Stafell離團後便加入成為主唱,並且提議將團名改為更華麗也更有氣勢的「Queen」。之後貝斯手Deacon加入,我們所熟知的陣容於焉誕生。

 

「我想出了「女王」這個名字。它就是個名字而已,但顯然它非常地華麗,聽來也很壯麗。這是個響亮的名字,很普遍,也很直接。它有著廣泛的視覺潛力,也注入了各種各樣的詮釋。我當然知道這個名字有同性戀的含義,但這只是一個方面。」

 

——Freddie Mercury

 

和大多數輟學蹺課的搖滾樂團不同,Queen玩團之餘每個人都沒有放棄學業(Taylor和Deacon分別生物學和電機工程學位,Freddie唸插畫和設計,May甚至是天文學博士),這使得他們成為搖滾史上學歷數一數二高的樂團。

 

Queen的團徽是Freddie親自設計的,以成員星座為元素,兩隻獅王代表獅子座的Taylor和Deacon;中央的Q中間擺放著皇冠,象徵Queen的團名,上面趴著代表巨蟹座的May、頭頂燃燒火焰的大螃蟹;兩側下方的仙女代表處女座的Freddie;上方則有著一隻鳳凰,形似英國皇家徽章的團徽就如設計者Freddie本人一樣華麗奪目。

 

 

 

 

《A Night at the Opera》

 

肯定是搖滾史上最偉大的專輯之一,是當時史上製作費用最高的專輯。《A Night at the Opera》可以說是Queen搖滾歌劇的集大成之作,吸收了歌劇、Acapella、爵士樂等跨領域元素,這張專輯擁有前所未有的戲劇張力,Freddie時而高亢時而優雅的嗓音,搭配著唱詩班般的和聲以及龐大的管弦樂編制,簡直是叫人無法承受地宏偉壯麗。

當中收錄的〈Bohemian Rhapsody〉名垂千古,樂章式的編曲中每一部分都難以預料,初聽肯定充滿驚喜,且在結尾為樂團精彩絕倫的演出起立鼓掌。

專輯中也收錄〈You’re My Best Friend〉這樣單純可愛歌頌友誼與愛的小品,以及〈Love of My Life〉伴著Freddie真摯感人的歌聲,叫人心醉神迷的美麗鋼琴曲。

《A Night at the Opera》無疑是一張不朽的傑作,也奠定Queen在搖滾史上的地位。

 

 

《A Day at the Races》

像是《A Night at the Opera》的延續作,具有類似的主題,封面也同樣以Queen的團徽為主要圖像設計。專輯將搖滾歌劇的概念進一步發展,並且融合了更多的流行要素,多數歌曲皆叫人琅琅上口,例如當中作為經典的〈Somebody to Love〉,使Queen獲得了全球性的商業成功。

 

《News of the World》

 

發行於1977年,此時的Queen又發展出了更多不一樣的音樂風貌。當時經濟蕭條的英國龐克運動風起雲湧,包含Sex Pistols在內的龐克樂團對像Queen這樣的的前衛搖滾/藝術搖滾樂團發出了強力批評,認為這樣鋪張華麗的音樂違背了搖滾的初衷,更大幅拉高了進入搖滾世界的門檻。有鑑於此,Queen在這張專輯中回歸了更加純粹的搖滾聲音,大幅簡化了編曲,卻完全不減音色的精彩程度,曲風囊括拉丁、Disco、藍調等,甚至開發了屬於他們的硬搖滾音色。A面的兩首開頭曲〈We Will Rock You〉、〈We Are the Champions〉更成為搖滾界的國歌,並且經常被使用在體育賽事之中。

 

 

 

《The Game》

 

1980年發行,標誌了Queen曲風再次的轉變,整體而言相較於先前作品更偏向流行樂。融合Disco節奏的歌曲,例如〈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擁有著聽過一次之後想忘也忘不掉riff和旋律,可以說他們不僅擁抱了、也定義了80年代的流行搖滾。

 

 

Freddie帶來的性別省思

 

不同於典型陽剛的搖滾樂,Freddie的同性戀身分為樂團帶來了許多不同於當時主流的作風。在80年代像David Bowie和Grace Jones或是Culture Club的Boy George那樣「雌雄同體」風格開始出現在音樂市場時,Freddie在演出時經常穿著能展現身體曲線或是露出大量肌膚的服裝,搭配著風騷扭動身軀的舞姿,魅力遠遠超越合作的女舞者。顛覆了只有女性被允許搔首弄姿的風氣,展演著一種屬於男性身體的性感。

 

 

Freddie除了自己進行性別展演之外,也經常說服團員一起參與,最經典的莫過於收在《The Works》當中的單曲〈I Want to Break Free〉MV,全員女裝扮演的家庭角色各具特色與獨特的喜感魅力(Roger Taylor的清純女學生扮相應該也煞到很多人),在YouTube上獲得超過5.5億次的瀏覽次數。

 

 

 

晚期:Live Aid 與Freddie的愛滋病情

 

1985年7月13日,Bob Geldof和Midge Ure組織了為衣索比亞饑荒募資的「Live Aid」慈善音音樂會,舉辦倫敦溫布利球場,參與的音樂人個個皆大牌,包含Queen、U2、David Bowie、The Who、Elton John、George Micheal、Paul McCartney。

儘管第一世界國家白人援助第三世界非洲難民的概念仍充滿爭議,但這張演出可以說是Queen職業生涯中最爲經典的一次現場實況,也是搖滾史上最偉大的現場演出之一。Freddie〈The Hammer to Fall〉樂曲開始前,在無伴奏的情況下發出的「Aaaaaay-o」與觀眾的回應響徹整個體育館,被稱為「世界各地聽到的音符」。

 

 

其後,Freddie因為染上愛滋病,健康狀況每況愈下,1988年以來,根據Freddie日漸消瘦的形貌,媒體均猜測他患有疾病。直至1991年11月23日,Freddie終於公開了自己的愛滋病情,便於隔天去世。

 

 

現況

 

Queen+

在Freddie離世,Deacon淡出樂團之後,Roger Taylor和Brian May仍希望樂團能夠繼續活動,並且認為Freddie也會這樣期許。當然,Freddie作為樂團的靈魂人物是毋庸置疑的,也沒有人可以取代,因此樂團開始了Queen+系列活動,和客座主唱一起進行演出。前後包含Queen+Paul Rodgers和飽受好評的Queen+Adam Lambert組合。

 

2018年,傳記電影《波希米亞狂想曲》上映,橫掃奧斯卡金像獎包含最佳男主角在內的四項獎項,全球再度掀起一陣Queen旋風,也讓更多年輕世代認識到這個偉大的樂團。